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教育资讯

教学有没有诀窍? 给"有效教学"热降点温

时间:2009-08-12  撰文:【童国嘉】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8日第9版】  发布:【一厢情愿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正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教学领域最热门的口号和实践之一。人们对有效教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衷和关注,有效教学年有效教学月有效教学竞赛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和学校的工作重点。  

  然而,热潮之下,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评价教学效率,以及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等问题,人们却好像并不是特别在意。  

  有人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有效就是高效的意思。又有人说,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收益的课堂。许多中小学的课题研究,还常常喜欢套用经济学的定义,或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或围绕效果、效益、效率来理解有效,把教学效率定义为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投入的比率,即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效果)/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按公式来理解,投入越少,即分母越小,教学效率就越高。  

  上述观点在一些教育工作者中已经有了较广的认同度和影响力。但笔者认为,如果结合教学实际来探讨,这样的解释未免有些简单化、绝对化。关于有效教学,至少有以下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教师投入越少越好吗? 

  有效教学之不是投入越少越好。有投入才能有产出。不投入,要产出,或低投入,要高效益,是不现实的。它会给人一种误导,以为教学上还有某种不耗时、不费力的窍门。  

  要问教学究竟有没有诀窍?对此,斯宾塞有一句名言,教学的一个秘诀就是知道怎样聪明地花费时间。这聪明二字相当重要,就是强调不要浪费时间,而要科学、合理、智慧地投入时间。  

  实现有效教学,并不是要减少投入,而是不要盲目投入、无效投入。在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教师的时间、精力投入多而教学效益低,其弊不在投入本身,而在于师生的所有精力、时间、追求都用在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以及超越身心承受力的加班加点上。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发展需要,强迫灌输,结果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以至畏学、厌学的现象层出不穷。当教师成了传声筒,学生成了接收器,教学效益自然难以保证。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衡量教学投入,不能仅看投入时间的多少,还要看心智、思维、情感投入的多少。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重视投入的质量和效益。  对教师来说,其投入不仅在课堂,更重要的是在课外。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师的少投入、少讲,完全依赖于课前的充分准备和有效预设。教师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研究教材、课标,更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否则便不能超越传统教学的思维束缚。对学生来说,面临着学习方式从知识获取向智慧发展的转变。在死记硬背上多投入,只能增加知识积累,而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挖掘自身潜能,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创新上积极投入,才能有效地获得知识、能力和智慧。  

  学生答得越准确越好吗? 

  有效教学之不是只看学生的知识获得。很多人认为,教学是否有效或者高效,最有说服力的就是看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就是看考试成绩如何。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事例:一节课后,评价者马上拿出试题,对课堂所教内容进行检测,学生答得好,就认为教学效率高,反之则是无效或低效。有的评价者往往把有效教学与一节好课相联系,于是围绕有效教学开展好课评比、优课竞赛等,试图通过竞赛评比促进教师提高课堂上的知识教学效率。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对有效教学的误解。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得到发展。就课堂教学而言,知识获得效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的发挥程度。如果学生在认知上做到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在情感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努力的状态,在方法上表现为独立思考、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在过程上表现为多元对话互动、体验、合作、探究,简言之,学生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而非被动机械地接受,这样的过程价值岂不是最好的效率?这种效率有时是隐性的,是无法量化检测的,但它往往比显性知识的效率更有意义。    

  教师教得越快越好吗? 

  有效教学之不是经济学的概念,而是教育学的概念。经济学注重的是物质财富和企业利润的增长,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投入越小、盈利越多越好。而教育学的作用对象是人,关注的是人的知识、能力、方法的获得,思维、情感水平的提升,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由此,教育的效率应该建立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过于追求所谓的高效很容易导致教学浮躁、急功近利,甚至于揠苗助长。叶圣陶先生曾把教育比作是农业。工业流水线可以标准化、规模化地生产,而农业是有生命的、个性化的,生命成长是缓慢的、有规律的、需要陪护的。把教育比作农业的原因就在于它是育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一方面在于要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命成长提供适合的内容,创造适宜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在于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教学节奏。在学生思维活跃、兴致高昂时,需要惜时如金、快节奏、大容量;在学生疲乏厌倦、困惑畏难时,就得和风细雨、循循善诱,甚至要慢慢等待,或者迂回反复。那种超越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去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势必欲速不达。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曾提出,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他认为,傻瓜也会的尝试法是不能快教、不能精教的,得让学生像傻瓜一样慢慢尝试,慢慢感悟。当然,这里所说的浪费并不是真的慢吞吞、无所作为,而是在中期待、引导、激励、唤醒。在中有为,不是不要高效,而是要在教与学之间、教学内容与方法之间、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可能性之间寻求最佳的适切性。  

  有效教学仅在课内吗? 

  有效教学之不只是课内功夫。以往,我们探讨有效教学,视野往往局限于课内,把解决问题的着力点要么放在教师身上,要么放在学生身上。错误的出发点难免导致结果的收效甚微。  

  毋庸置疑,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学活动主要在课堂展开。但是,有效教学是多种要素优化的综合体,需要用更加宽广的眼界来研究、探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工作成于课内,劳于课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驾驭,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熟悉和理解,依赖于教师教学素养和智慧的提升。而这些,没有课外功夫是不行的。至于学生,则更要走出课堂,走出书本,注重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增强学习的体验和实践,使课内知识通过课外实践向智慧转化。有学者认为,新课程的深化就是要推倒教室的围墙,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这充分说明有效教学之路已不能再用传统的概念来加以解读了。  

  总的来说,有效教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我们不仅要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理解,更应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基点,全面、辩证地认识和处理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从而努力建构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效率观。那种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实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问题,还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教研室)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图文
温家宝:要使教师工资不低于或相当于公务员水平
温家宝:要使教师工资不低于
热点文章
  1. 北海市08年度通过教师专..
  2. 考试分数与教学成绩..
  3. 从十个细节可看出一个班..
  4. 好课七问,看看什么样的..
  5. 变一些形式 多一些实效..
  6. 课堂上低效提问的五种类..
  7. 温家宝:要使教师工资不..
  8. 最能享受到教育温暖和快..
  9. 以“微创新”走出校本教..
  10. 深化教学改革需处理好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