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新型教师
邮编536100 广西7777788888管家婆49017cc 陈翠柳
摘要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要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要不断充实完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 新课程 课程资源 新型教师
前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基础教育要以邓小平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新课程的灵魂,是贯穿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关键,新的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全体教师要尽快了解并认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基本理念,充分认识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及评价等重大变革;要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与建设中来,在参与过程中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行为,增强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完善,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通过本人切身体会,谈一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做一名合格新型教师?愿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研究,为我国教育事业献出一份力量。
一、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对教师的角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课程改革无疑是一场深层的、整体性的、全方位的课程改革。我们只有积极反思与探究,才能体会新课程理念的价值与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把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新课程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合作、创造,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应教师指导下主动性学习,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尊中求学,在自信中求知,使学生的生命完满,真正把握人生,创造人生,达到全面发展的境界。因此,构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既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深层变革的迫切需要和具体特征,也是实践的动力。
二、完善知识结构,促进专业发展
胡 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面对生活学习化,学生生活化的新时代,对我们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促使我们在求实创新,求活求精上多下功夫,敢于、善于挑战自我。目前,我们仅仅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难以驾驭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和发展意识,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素质,把新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观察、研究、内省和反思,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活动,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发展。提倡“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教学即行为,效果即成果”的思想。因此,我们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着跟课程综合化的趋势,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汲取更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益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一样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早已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它具有容量大、信息全、趣味浓和效率高的优越性,对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计算机投影等多媒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它的合理运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更新,充满活力,焕发新机,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打破空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学习,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我们必须博览群书,吸收新知识,涉足新领域,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和质量,从而,不辜负社会对我们的期待和希望。
四、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努力挖掘课程资源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课程资源的本质来看,它是课程开发的条件,是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是课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课程资源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资源上的保证,为课程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充分展现提供了背景和基础。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结构上必然打破课程资源结构单一的局面。除了传统的校内资源、教材之外,校外资源、网络资源等也是课程资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程资源的建设要走出校内资源和教材的狭隘空间,更多地去开发和利用一些条件性的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更好地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服务。
钱伟长说过:“只进行教学工作而不进行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把知识看成死的,没有发展的材料,在教学工作中只有教死书的水平,缺乏发展的观点,因而贻误青年,只有那些在科研和学术工作中奋勇前进,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的亲历其境的创造经验,把知识讲活,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和发展观点的青年接班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科研的重要性,要学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针对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善于在研究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一般规律,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际效益。同时,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方法获取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并善于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博采众长,创造性地予以运用,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通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我们深入理解新课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当调整,提高国家课程的适应性。也可以参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适合于本地、本校和每一位学生的学校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将新的课程观念贯彻下去,使课堂教学发生新的变化。教学研究活动确实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更好的发展。
伴随着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应清楚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教学行为与之相适应。只有教师更新观念,开阔教育视野,拓宽知识面,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树立以人为本原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2]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谭仁杰.《做研究型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